tel: 13021132339

直播精华丨王萌冉:重组腺病毒5型载体COVID-19疫苗的I期试验2022年8月17日临床试验招募

发布时间:2022-08-17 16:31:49 人气:603 来源:

  患者招募新冠病毒疫情在全球多国暴发,防控形势各有不同,应对策略也千差万别,而国内“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策略始终不能放松,复工复产复医的紧迫形势又给疫情防控提出了更大挑战。SIFIC作为中国更大的感控-感染学术团体,发挥所长,全新打造了一个国内国际专家抗疫经验分享交流的平台,为世界公共卫生安全贡献力量。

  “全球抗疫,SIFIC在行动”直播专栏为大家推出第二季,新平台,新形式,新体验,每周一期,我们将继续邀请国内/国际知名专家在线分享、交流与互动,紧扣抗疫热点问题,与您探讨策略最新变化。

  2020年,新冠病毒疾风漫卷,在全球200多个和地区暴发。从疫情伊始各国对新冠病毒的漠视到随着确诊病例的攀升以及死亡人数的增加不得不高度重视。我国疫情防控到目前为止已经取得阶段性胜利,但国际防控形势依然不容乐观,缩减国际航班毕竟不是长久之计,如何在国际航班开放和秋冬季到来的情况下,避免疫情的反扑已成为重点关注话题。

  专家公认要彻底消灭新冠病毒,结束这场全球大流行,研制和生产疫苗是的办法,新冠疫苗的研究成为全民关注的热点线时,SIFIC有幸邀请到了王贵强教授、胡必杰教授、黄卓英所长、凌云教授、临床实验王萌冉博士共同探讨“新冠疫苗能否成为疫情终结者”,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下专家们的观点吧。

  2020年,新冠病毒疾风漫卷,终结这场新冠全球大流行,研制和生产疫苗是的办法,新冠疫苗的研究成为万众瞩目和全球关注的热点话题,目前仍有较多的疫苗处于早期的动物实验阶段以及一期、二期的临床研究阶段,许多结果尚未发表,王萌冉博士选取了重组腺病毒5型载体COVID-19疫苗的I期试验结果与大家分享。

  篇是陈薇院士于5月22日在线发表于《柳叶刀》杂志上的关于腺病毒5型载体疫苗的一起临床实验结果。

  第二篇及第三篇文献是近期发表于《新英格兰》杂志以及《免疫学》杂志中关于新冠疫苗近期研究现状的观点以及报告。

  新冠病毒的相关结构如图所示,构成这个病毒的主要蛋白包括S蛋白,M蛋白、N蛋白,以及血凝素蛋白还有外膜蛋白等等。其中较为主要的S蛋白可以通过位于S1亚基上的受体结合区与特异性受体结合导致病毒感染细胞。针对S蛋白的抗体可以有效阻断这一过程,从而防止病毒侵入。此外S蛋白还可以有效地刺激T细胞免疫应答,因此是疫苗设计最重要的一个靶抗原。

  疫苗的开发漫长而昂贵。由于成本及高失败率,在传统模式下,开发人员遵循线性的步骤序列,随时可能出现停滞不前。而在大流行的模式下,可以通过步骤之间的重叠缩短研发时间,但是此模式可能导致财务风险增加。

  6种疫苗包括:RNA疫苗、DNA疫苗、重组蛋白疫苗、病毒载体疫苗、减毒活疫苗,以及灭活病毒疫苗等,其中前4种主要针对新冠病毒的S蛋白。

  DNA疫苗和RNA疫苗属于核酸疫苗,研发周期短,但免疫原性相对较弱,不易产生黏膜免疫应答。

  重组蛋白疫苗,如乙肝疫苗、HPV疫苗等,安全性较高,免疫源性较强,能诱导粘膜免疫反应,但不能有效产生细胞毒性T细胞。

  病毒载体疫苗,如埃博拉病毒疫苗,免疫原性强,基因传递的效率高,但是它可能存在载体本身的免疫反应问题。

  减毒活疫苗,如麻疹疫苗、乙脑疫苗等具有较好的免疫原性,获得免疫力较为持久,但是部分病毒,如SARS的减毒活疫苗可能存在连续传代以后,会恢复部分毒力。

  灭活病毒疫苗,如流感疫苗、手足口病疫苗为最经典的疫苗形式,容易制备,高效引起体液免疫应答,但诱导反应较弱,保护效力不满意。

  截止到2020年5月22日,有10支候选疫苗已进入临床试验评估阶段,其中4支疫苗来自中国,见下表。目前陈薇院士团队的腺病毒载体疫苗,以及美国摩得纳生物科技公司研发的一个mRNA疫苗都已经进入到了二期临床阶段。还有114支候选疫苗正在进行临床前的评估。

  2020年3月17号,腺病毒载体疫苗进入一期临床试验阶段,108名年龄在18~60岁之间的志愿者纳入研究。

  (2)未纳入者:有发热以及精神疾病史;对疫苗任何成分过敏;过去4个月内接受过任何其他的血制品输注;服用过其他研究药物或者是接种过任何疫苗;无法服从此项实验的,排除出此项研究。

  (3)按照入选顺序,以剂量递增的一个方式入组,在每组接种后有三天的安全观察期。

  (1)疫苗采用基因工程方法制成,以复制缺陷型人5型腺病毒为载体,将新冠病毒的S抗原基因重组到腺病毒基因组中,制成每0.5毫升含有5×10^10个的病毒颗粒的液体制剂,采用肌肉注射的方式。

  (2)低剂量组单侧手臂注射一剂;中剂量组单侧手臂注射两剂,高剂量组一侧手臂注射两剂,另一侧手臂注射一剂。

  在试验过程中受试者自行报告记录不良事件,第7天进行实验室检测,包括白细胞、淋巴细胞、血小板、转氨酶、胆红素、肌酐等指标;用药物不良反应量表,对所有不良事件及实验室检查异常变化进行分析。

  (3)在接种疫苗的之前、接种疫苗后第14天和第28天,从受试者中抽取血样进行血清学检查,同时分离得到外周血的单个核细胞,测定结合抗体、中和抗体、γ干扰素,从而评估新鲜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特异性T细胞反应;测定γ干扰素、白介素2、肿瘤坏死因子α,评估CD4+和CD8+T细胞对疫苗的反应。

  (4)在试验的第28天,为了排除试验期间新冠病毒对所有受试者可能的影响,所有受试者均接受特殊的IgG、IgM的血清冠状病毒核衣壳蛋白抗体检测,结果显示108名受试者均呈阴性。

  安全性终点主要指7天内出现不良反应为主要终点;疫苗接种后7天实验室检测的任何异常变化以及28天内的不良反应都是次要的安全性终点。

  体液免疫终点是指结合抗体及中和抗体产生的量,把阳性抗体反应定义为在疫苗接种后滴度比基线倍。细胞免疫终点比较各组细胞内测定的ELISpotγ干扰素和阳性T细胞反应作为细胞免疫的终点。此外,根据基线测定的腺病毒综合抗体的滴度,对所有受试者的免疫反应进行了分层分析,包括阴性以及低滴度组,定义为小于1:200,大于1:200定义为高滴度组。

  (1)受试者按照入选顺序分别进入三个剂量组,这三个组的组员年龄、性别、合并基础疾病,及腺病毒的中和抗体滴度等,在三组间没有明显的组间差异。

  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比较接近,高剂量组发生不良反应的人数更低,但是发生三级及以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明显升高,注射部位不良反应主要包括疼痛,红肿,硬结、瘙痒;全身的不良反应主要包括发热、乏力、头痛、关节肌肉疼痛、食欲减退、腹泻等。

  (3)不良反应发生时间:三组内28天与7天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没有明显的差别,提示接受该疫苗注射后的不良反应发生在注射后7天内。

  (4)抗体产生情况:第14天和第28天检测中,观察快速结合抗体的反应,第28天高剂量组的结合抗体平均滴度高达1445.8,中剂量组为806,低剂量组为615.8,具有明显的组间差异,受试者在第28天结合抗体滴度上升超过4倍。

  抗新冠病毒的中和抗体,在第0天阴性,第14天中度增加,第28天达到高峰,高剂量组的中和抗体滴度明显是高于中剂量组以及低剂量组,高剂量组中有75%的受试者抗体滴度增加4倍。

  分层分析显示,高腺病毒中和抗体滴度会影响中和抗体在疫苗接种后的一个血清转化率。

  (1)利用ELISpot法测定γ干扰素的特异性T细胞结果(见下图)。其中阳性应答反应定义为在注射疫苗后分泌γ干扰素的特异性T细胞数量至少增加了两倍,所有受试者在接受疫苗注射前均未检出特异性的T细胞,在接种疫苗后第14天达到了高峰,低剂量组为20.8,中剂量水为40.8,高剂量为58。

  (2)高剂量组T细胞反应明显高于低剂量组以及中剂量组,阳性应答者在各剂量组中的比例为83%~97%。第28天,各剂量组的T细胞反应均较前有所下降。

  (3)分层分析显示抗腺病毒中和抗体高滴度组中,所有剂量组的T细胞反应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尤其是对于低剂量组及中剂量组的影响更加明显。第14天高剂量组有94%的受试者,以及第28天高剂量有的受试者均出现了阳性的应答反应。

  (4)在接种疫苗后的第14天和第28天,所有剂量组的CD4+和CD8+的T细胞中,均可以检测到γ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α、以及白介素2的表达明显都是升高的,其中第14天,三个剂量组之间肿瘤坏死因子α的表达具有明显的组间差异。

  (5)低剂量组的CD4+T细胞和CD8+的T细胞的表达明显低于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的。此外,CD4+T细胞白介素表达明显高于CD8+T细胞。

  9、CD4+T细胞和CD8+T细胞产生IFNγ、TNGα和IL-2组合比例

  (1)CD4+T细胞和CD8+T细胞产生γ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α、临床实验白介素2不同组合的一个比例(见下图)。对于CD4+T细胞的多功能的表型比例明显比CD8+T细胞的比例要高,并且随着疫苗的剂量的增大,多功能的表型比例也是逐渐升高的。

  (1)腺病毒的载体疫苗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发热、疲劳、头痛以及肌肉酸痛等,但是各组间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没有明显差异。提示腺病毒5型载体疫苗的安全性以及耐受性,目前在健康成人中是可以接受的。

  后续剂量选择的问题,虽然高剂量组的细胞免疫以及体液免疫的反应性更好,但是相对来说发生严重不良反应,三级及以上的发热疲劳,肌肉酸痛等的比例也相对比较高,这些不良反应与以往文献报道,以腺病毒作为载体的埃博拉病毒等都是类似的,因此猜测可能会与腺病毒作为载体本身感染引起的病毒血症有关,后续会选择低剂量组,以及中剂量组进入二期临床试验评估。

  抗腺病毒中和抗体的高滴度会减弱疫苗诱导的免疫反应,尤其低剂量组,在第28天结合抗体的滴度增加4倍的比例只有20%,而特异性T细胞阳性应答的比例也只有60%。

  根据以往文献,对SARS及MERS的研究表明,特异性抗体结合抗体是暂时的,在患者康复以后会快速的下降,而本次一期临床试验仅仅研究了前28天的结果,因此还需要在后续较长时间内持续随访免疫应答情况。

  目前疫苗所产生的一个免疫应答是否具有实际的保护作用尚不明确,不过在前期的动物实验中,接受该疫苗注射的8只雪貂中,有7只在鼻腔滴注新冠病毒后没有从血中检测到核酸,说明疫苗可能具有一定保护性作用。

  本次一期临床实验队列规模比较小,缺乏随机对照,所选取的受试者年龄均在60岁以下,但是很多研究都表明,年龄是新冠病毒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机体的免疫应答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同程度下降,因此对60岁以上的人群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问题:新冠疫情在全球暴发,严重影响人类的生活,全民对新冠疫苗的研发有更多期待,希望成为疫情的终结者,目前国内外新冠疫苗研发进展如何?

  王贵强教授:新冠疫情形势严峻,人们期盼疫苗早点问世。针对传染性疾病,疫苗是最有效的,也是人类抗击新冠疫情的希望,但疫苗研发还存在许多问题,我们要客观对待。我参加过疫苗的多次讨论,对疫苗研发进展情况有所了解,谈几点想法:

  疫苗研发存在许多不确定性,如SARS疫苗研发出来,但没有了病例,MERS病例较少。因此,新冠疫苗没有经验可借鉴,疫苗研发的成功率不高,且存在变异,有的疫苗每年需要更新,如流感疫苗。

  疫苗能不能产生持久免疫力?研究显示,一个多月后综合抗体在下降,以后的保护力是否持续是问题。(国外疫苗研究获得的信息:综合抗体6个月大幅度下降。有没有持久保护力值得研究。中国已有一些研究数据,动态的监测抗体是否下降。其他免疫活性如何,还有继续研究中,有还有变异问题需要观察。目前研究疫苗多数针对S靶点,如果出现变异怎么办?)

  安全性问题:从已做的I期临床实验研究看,安全性是比较好的。SARS疫苗曾出现病情加重问题,现在也担心新冠疫苗出现病情加重。安全性影响和制约疫苗的上市时间。

  难度更大的是三期临床试验:陈薇院士团队做了一期临床试验,证明安全性、有效期。抗体保护效能要看三期临床试验,即人体实验,也称攻毒试验,选择一些志愿者,年龄在18-60岁,英国等对此争论不休。我国的更大问题是在哪里做三期?三期要在高流行区做,需要上万份标本,且周期长,在中国已不可能做。

  疫苗产能问题:如果疫苗研发成功后,大批量的疫苗在哪里生产?生产疫苗要求在P3实验工厂进行,对此还没有标准可参考,如何保证生物安全?

  现阶段疫苗研发很重要,但远水解不了近渴。目前疫情防控仍很重要,通风、戴口罩、手卫生、保持社交距离等仍然是有效的防控措施。

  药物研发,如抗病毒药物研发。对降低病死率问题,抗病毒重要,但支持疗法、氧疗等也很重要,我国已有成功的经验。

  新冠疫苗大家一直在期待,疫苗上市不容易。目前做好防控,早发现早治疗,支持治疗、氧疗不可少。

  王萌冉博士详细介绍了重组腺病毒5型载体COVID-19疫苗的I期试验过程、方法、实验结果、研究结论,让我们对目前新冠疫苗研究进展有了一个全面了解,也给大家普及疫苗研究的相关知识,开拓了眼界,增长了知识,受益良多。

  王贵强教授对国内外疫苗研发情况的详细解读更是锦上添花,从层面介绍新冠疫苗国内外研究进展,面临的问题及解决的思路。临床实验直播精华丨王萌冉:重组腺病毒5型载体COVID-19疫苗的I期试验2022年8月17日临床试验招募

返回列表
在线客服
联系方式

热线电话

13021132339

上班时间

周一到周五

微信号码

13021132339

二维码
线